上個月,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發布消息,進口冷凍品的外包裝陽性首次檢測分離到活病毒。這是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,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,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。
嚴格規范操作,無需過度擔心
取消進口凍品,合理嗎?
進口凍品的風險,或許沒有想象的那么大。
在進口管理方面,海關總署表示:目前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國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;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;加強風險監測。這意味著,最根本的供應源頭正處在監控中。
過度擔心是不必要的,但購買時也要注意食品衛生、做好日常防范。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表示,大量科學數據表明食品不會感染新冠病毒,但有可能被污染:一是受到含有病毒的水、包裝材料的污染;二是受到攜帶病毒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。李鳳琴建議,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嚴格規范操作,做好食品加工環境包括食品包裝材料的消毒,嚴禁病毒攜帶者或感染者經營食品。
今年6月以來,北京、遼寧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東、廣東、陜西、江蘇等10余省份,都曾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。近一個月來,各地加強了對冷凍品的監測,多份進口凍品外包裝被檢出陽性。
冷鏈運輸提供的低溫環境,相對有利于新冠病毒的存活。進口凍品檢出陽性的消息層出不窮,導致現在經?吹揭环N聲音,稱不如取消進口凍品,以減少風險。
被檢出陽性的凍品僅占一小部分。上周四(11月12日),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,重點加大對進口海鮮等冷鏈食品的抽樣檢測。 到前一天24時,抽檢冷鏈食品樣本超87萬個,檢出陽性結果13個,其他的873462個樣本均為陰性。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,在全部凍品里,有問題的產品占比甚至不到0.001%。
第二,各地多發檢出陽性樣本,與全國加強了冷鏈食品防控相關。尤其進口冷凍食品已經成為重點檢查對象。在這種情況下,管控力度加大,檢出陽性結果的頻數自然會增加。
我國是全球第一大食品、農產品進口市場。海關數據顯示,2019年我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.1萬噸,水產品進口量626.5萬噸。而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發布的《2020年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》,2019年中國進口食品金額高達908.1億美元,同比增長23.4%,來源地達189個。17個品類中,第一名是肉類及制品,第二名是水海產品及制品。而這些產品許多都需要依賴冷鏈物流。取消進口凍品,市場供應鏈上游勢必出現巨大的缺口。
5天10地,多份進口凍品外包裝檢出陽性
在國內,冷鏈產品風險防控已進入防疫新常態階段。多地加強了檢查力度,上線了冷凍食品追溯系統,相關行業已形成操作和經營規范。一旦出問題,各鏈條的反應也很快。
11月16日,健康時報記者根據各省市衛健委、疾控中心官網梳理統計發現,12日至15日,有湖北武漢、福建泉州、福建廈門、陜西西安、山東泗水、山東濟南、山東梁山、河南鄭州、甘肅蘭州等9地通報,在冷鏈環境中(主要是外包裝)檢出新冠病毒陽性。在當天的晚些時候,山東省臨沂市在常態化摸排檢測中,也發現一批從福州市馬尾區流向臨沂市的進口刀魚(帶魚)核酸檢測弱陽性。
這樣想是不合理的。國內供應本身不足,難以保證消費需求。
第一,突增的新聞報道只是反應了被檢出陽性的凍品的數量,而不是說明有問題的凍品比例增加了。
多地冷鏈食品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,但我們也并不完全處于被動狀態。
取消是不可能取消的。但新聞頻出的同時,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背后的兩個事實。